伊斯兰教与国家权力的形成
| 九月 25, 2010 | 评论 0
赛义德·瓦利·雷扎·纳瑟
在 1979 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将军, 巴基斯坦的军事统治者, 宣布巴基斯坦将成为伊斯兰国家. 伊斯兰价值观和规范将成为民族认同的基础, 法律, 经济, 和社会关系, 并将激发所有政策制定. 在 1980 马哈蒂尔·穆罕默德, 马来西亚新首相, 引入了一项类似的基础广泛的计划,以将国家政策制定锚定在伊斯兰价值观中, 并使他的国家的法律和经济实践符合伊斯兰教义. 为什么这些统治者要为自己的国家选择“伊斯兰化”的道路? 曾经的世俗后殖民国家如何成为伊斯兰化的代理人和“真正的”伊斯兰国家的先兆?
自 1970 年代末至 1980 年代初以来,马来西亚和巴基斯坦走上了一条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不同的独特发展道路. 在这两个国家,宗教身份被整合到国家意识形态中,以伊斯兰价值观为发展目标和进程提供信息.
这项工作还呈现了一幅非常不同的图景,即伊斯兰教与穆斯林社会中的政治之间的关系. 在马来西亚和巴基斯坦, 是国家机构而不是伊斯兰活动家 (那些主张对伊斯兰教进行政治解读的人; 也被称为复兴主义者或原教旨主义者) that have been the guardians of Islam and the defenders of its interests. This suggests a
very different dynamic in the ebbs and flow of Islamic politics—in the least pointing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ate in the vicissitudes of this phenomenon.
What to make of secular states that turn Islamic? What does such a transformation mean for the state as well as for Islamic politics?
This book grapples with these questions. This is not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Malaysia’s or Pakistan’s politics, nor does it cover all aspects of Islam’s role in their societies and politics, although the analytical narrative dwells on these issues considerably. This book is rather a social scientific inquiry into the phenomenon of secular postcolonial states becoming agents of Islamization, 更广泛地说,文化和宗教如何服务于国家权力和发展的需要. 这里的分析依赖于理论讨论
在国家行为的社会科学以及文化和宗教在其中的作用. 更重要, 它从正在审查的案例中得出推论,以得出学科感兴趣的更广泛的结论.
About the Author: